1. 
    
    1. <table id="fezsp"><meter id="fezsp"><dfn id="fezsp"></dfn></meter></table>

      1. <label id="fezsp"></label>

        中药一号网 >>所属分类 >> 中药图片大全   

        海马图片

        编辑词条
        海马海马


        目录

        海马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

          「中文学名」海马

          「拼音」 Hái Mǎ

          「英文名」sea horse

          「拉丁学名」Hippocampus kelloggi Jordan et Snyder

          「别名」水马、对海马、海蛆[幼小海马]、马头鱼、龙落子鱼等。

          「来源」为海龙科动物克氏海马、刺海马、大海马、斑海马或日本海马除去内脏的全体。全年均可捕获,但以8~9月产量最大。搞得后,将内脏除去,晒干;或除去外部灰、黑色皮膜和内脏后,将尾盘卷,晒干,选择大小相似者,用红线缠扎成对。商品分为海马、刺海马两类。另有一种为幼体的干燥品,称为海蛆。

          「原形态

          1.线纹海马,体侧扁,一般体长30-33cm,躯干部七棱形,腹部稍凸出,尾部四棱形,尾端渐细,卷曲。头部似马形,与躯干部垂直,头冠矮小,顶端具5个短小棘,略向后方弯曲。眶上、头侧及颊下各棘较均较粗,亦稍向后方弯曲。体长为头长4.5-6.2倍,头长为吻长2-2.1倍,为眼径5.5-8倍。吻细长,管状,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。眼较大,侧位而高,眼间隔小于眼径,微隆起。鼻孔很小,每侧2个,相距甚近,紧位于眼的前方。口小,前位,无牙。鳃盖凸出,无放射状嵴纹,鳃孔小,位于头侧背方。肛门位于躯干第11节的腹侧下方。体无鳞,全为骨环所包,体部骨环11,尾部39-40,体上各环棱棘短钝呈瘤状,惟颈部背方中央嵴纹较锐,具2突起状棘和2颊下棘。胸鳍基部下前方各具1短钝棘。背鳍18-19,较发达,位于躯干最后2环和尾部最前2环的背方。臀鳍4短小。胸鳍18,短宽,略呈扇形。无腹鳍及尾鳍。各鳍无棘,鳍条不分支。体淡黄色或暗灰色,体侧具细小的白色斑点或斑纹。

          2.三斑海马,体侧扁,一般体长10-18cm,躯干七棱形,腹部凸出,腹下棱较锐,尾部四棱形,尾端渐细,卷曲。头冠生小,顶端具5个短小棘,体长为头长5.3-6.5倍,头长为吻长2.2-2.5倍,为眼径5.3-5.9倍。吻细长,管状,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,管状,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。眼小而圆,眼上棘较发达,细尖,向后弯曲。口小,前位,鳃盖突出,鳃孔小。颈部背方具一隆起嵴。颊部下方具一细尖弯贡的颊下棘。体无鳞,由骨环所包,体环11;尾环40-41。背鳍20-21,位于躯干最后2环及尾部最前2环的背方。臀鳍4,短小。胸鳍17-18,扇形。无腹鳍及尾鳍。体黑褐色。眼上有放射状褐色斑纹。体侧背方第1、4、7节小棘基部各具一黑色圆斑,故名。

          3.刺海马,体侧扁,体长20-24cm。体棘、头棘尖锐而特别发达;头冠不高,具4-5个锐小棘。体长为头长5.1-5.8倍;头长为吻长2.1-2.3倍,为眼径7.3-7.8倍,吻细长,管状,吻长大于或等于眼后头长。眼小,侧位,较高。体部骨环11,尾部35-36背鳍18,臀鳍4,短小,胸鳍18,短宽。体淡黄褐色,背鳍近尖端具1纵列斑点,臀鳍、胸鳍淡色,体上小棘尖端淡黑褐色。

          4.大海马,体侧扁,较高,体长20-24cm。头上小棘发达,体上棱棘短钝粗强,腹部凸出;头冠较低,顶端具5个短钝粗棘。体长为体高5.5-5.8倍;头长为吻长2.2-2.3倍,为眼径8.5-9.4倍。吻细长,管状,吻长等于眼后头长。鳃盖突出,具放射状嵴纹。头侧及眶上、颊下各棘均较粗强。体部骨环11;尾部35-36。背鳍17,臀鳍4,胸鳍16。体淡褐色,头部及体侧有细小暗色斑点,且散布细小的银白色斑点。背鳍有黑色纵列斑纹。臀鳍、胸鳍淡色。

          5.冠海马,体侧扁,较小,背部隆起,体长为体高7.5倍,为头长5倍。头长为吻长2.1倍,为眼径5倍。头冠特别高大,约等于吻长,头冠顶端有4个突起。眼中等大,眼间隔中央凹,两侧各有一眶上突起。体部骨环10,尾部41。体环第1、4、10和尾环第4、10、15各节上的突起较长。背鳍13-14,臀鳍4,胸鳍14。体淡褐色,具暗色斑纹,有时亦呈黑褐色。背鳍亦具暗色纵带。

          6.小海马,体侧扁,较小,体长7.6-10cm,头冠低小,上有5个短小钝棘。体长为头长4.5-7.8倍,头长为吻长2.4-3.4倍,为眼径4.1-6.4倍。吻管短于眼后头长。鳃盖凸出,无放射状嵴纹。头侧及眶上各棘均特别发达。体部骨环11,尾部37-38。以背侧棱棘为量发达,其次为腹侧棱棘,其他则短钝或不明显。腹部很突出不具棱棘。背鳍16-17,位于射干最后3环和尾部第1环的背方,臀鳍4,胸鳍12-13。体灰褐色,头上、吻部、颊部及体侧具不规则斑纹。腹缘黑褐色。

          「生境分部

        生态环境

          1.栖息于近海藻类繁茂处,渡海时,头部向上,用背鳍和胸鳍的扇动,作直立游泳。常以尾端缠附于海藻茎枝上,以小型浮游甲壳动物为食。

          2.栖息于近海内湾水质澄清、海藻繁茂的低潮区,以尾部卷缠在海藻上,体色常随环境而变化。喜食活饵,以口吸食端足类、桡足类、糠虾、毛虾、磷虾、萤虾等浮游甲壳动物。本种产仔多,生长最快噗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。

          3.生态、分布同线纹海马。

          4.栖息于沿海及内湾的中低潮线一带海藻丛中虽个体小,生长慢,便适温性大,成熟期早,饲养3-8个月即达性成熟,夏秋季为繁殖期,每胎产仔数10-400尾左右。

        资源分布

          1.我国分布于东海和南海。

          2.我国分布于东海及南海。浙江、福建、广东沿海已进行人工养殖。

          3.生态、分布同线纹海马。

          5.我国渤海有分布,较少。

          6.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

          「性状

          1.线纹海马,体呈扁长形而弯曲,长约30cm,黄白色。头略似马头,有冠状突起,前方有一管状长吻,口小,两眼深陷。躯干部七棱形,尾部四棱形,渐细而卷曲,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并具短棘。体轻,骨质坚硬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

          2.三斑海马,体节背部第1、4、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一黑褐色斑点。

          3.刺海马体长10-20cm。其头部及体上环节间具尖而细的棘,其尖端呈黑褐色。

          4.大海马,体长20-30cm,黑褐色。头部及体侧有细小暗色或银白色斑点。

          5.冠海马,体较小。头冠大约等于吻长,头冠顶端有4个突起。

          6.小海马,体形较小,7-10cm。棕褐色节纹及短棘均较细小。

          「化学成分

          1.三斑海马含有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甘氨酸(glycine),脯氨酸(proline),丙氨酸(alanine),亮氨酸(leucine)等17种氨基酸;钙(Ca),磷(P),钠(Na),钾(K),镁(Mg),铁(Fe),锶(Sr),硅(Si)等19种无机元素。另外还含有硬脂酸(stearic acid),胆甾醇(cholesterol)。此外还推测含有胆甾二醇(cholesterdiol)。

          2.刺海马含有蛋白质(protein),脂肪(fat),多种氨基酸。皮肤黄色素为-γ-胡萝卜素(γ-carotene),红色素为虾青素(astaxanthin),剌蛄素(astacene),黑色为黑色素(melanin)。另含乙酰胆碱酯酶,胆碱酯酶,蛋白酶。

          3.大海马中含精氨酸(arginine),天冬氨酸,丙氨酸,某氨酸,脯氨酸,谷氨酸等20多种氨基酸,尚含有药用价值较高的牛磺酸(tourine)。另外还含有大量的钙、镁、钾、钠、铁,较多的锌、锰、铜和少量的铬、钴、硒等无机元素。

          「炮制」海马:用水刷净,切块或打碎。酒炙海马:净海马用黄酒湿润,微火烘烤至酥松而呈黄色即成。

          「用法用量」 服:煎汤,1~3钱;或入散剂,0.3~1钱。外用:研末撒。

          「注意事项」孕妇及阴虚阳亢者禁服。

          「贮藏」  置阴凉干燥处,防蛀。

        海马海马



        功效与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

          「性味」 味甘;咸;性温

          「归经」 肝;肾经

          「功能主治

          1.温肾壮阳,散结消肿。用于阳痿,遗尿,肾虚作喘,症瘕积聚,跌扑损伤;外治痈肿疔疮。摘录 《国内药典》

          2.补肾壮阳,调气活血。治阳痿,遗尿,虚喘,难产,症积,疔疮肿毒。摘录 《中药大辞典》

          3.补肾壮阳;散结消肿。主肾虚阳痿;宫冷不孕遗尿;虚喘;症瘕积聚;跌打损伤;痈疮肿毒。摘录 《中华本草》

          「各家论述

          1.《纲目》:海马,雌雄成对,其性温暖,故难产及阳虚多用之,如蛤阶、郎君子之功也。

          2.《本草新编》:海马,亦虾属也,入肾经命门,专善兴阳,功不亚于海狗,更善堕胎,故能催生也。海马功用不亚腽肭脐,乃尚服腕脐不尚海马,此世人之大惑也。谁知海马不论雌雄,皆能勃兴阳道,若赐腕脐,必须用雄者始效,贵价而买,仍是赝物,何若用海马之适用哉。

          3.《本草拾遗》:主妇人难产。

          4.《本草图经》:妇人将产,烧末被服。《异鱼图》云,主难产及血气痛。

          5.《品汇精要》:调气和血。

          6.《纲目》:暖水藏,壮阳道,消瘕块,治疔疮肿毒。

          7.《本经逢原》:阳虚多用之,可代蛤阶。

          8.《海南介语》:主夜遗。

          9.《药材学》:温通任脉,用于喘息及久喘。

          「复方

          1.治远年虚实积聚瘕块:木香一两,海马子一对(雌者黄色,雄者青色),大黄(炒、锉)、青橘皮(汤浸,去白,焙)、白牵中(炒)各二两,巴豆四十九粒。上六味,以童子小便浸青橘皮钦,裹巴豆,以线系定,入小便内再浸七日,取出,教炒黄,去巴豆,只使青稿皮并余药粗捣筛。每服二钱匕,水一盏,煎三、五沸,去滓,临睡温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木香汤)

          2.治发背诸恶疮,兼治疗疮:海马一双(炙),穿山甲(黄土炒)、水银、朱砂各二钱,雄黄三钱,轻粉一钱,脑子、麝香各少许。上除水银外,各研为末和合,入水银再研至无屋。针破疮口,点药入内,一日一点。(《急救仙方》海马拔毒散)

          「药理作用

          1.性激素样作用:线纹海马的乙醇提取物,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,对去势鼠则可出现动情期,并使子宫及卵巢(正常小鼠)重量增加。海马(品种未注明)提取液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,其效力较蛇床子、淫羊藿弱,但比蛤蚧强。

          2.延缓衰老作用:海马能延长小鼠(NiH雄性小鼠)缺氧和存活时间,延长小鼠的游泳时间,显示了较好的抗应激力,增强体质和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,增强动物的记忆力。海马对MAO-B(单胺氧化酶B)活性、过氧化脂质均有显着影响。海马配人参的制剂经药理实验表明,小鼠游泳持续时间明显延长,并能对抗氢化考的松引起小鼠胸腺萎缩的不良影响,表现出此制剂的补益作用。

        海马海马


          「食用方法

          简单做法:1.将海马烘干研成粉末,用纯正的米酒浸泡一个月,每晚临睡前饮一小杯;

          2.配以当归、北芪、党参、淮山、红枣、杞子等中药和鸡肉炖汤,当作家常滋补品食用;

          3.每次用一个猪肾,从中间将其剖开,夹住1-2只海马,盛在一个瓷盅中隔水清炖,晚上临睡前食用。

          其他做法:

          1.泡海马酒

          原料:海马2对,白酒500ml。

          制法:将海马研碎浸泡于酒中,30天后饮用。每日2次,每次lOml。

          功效:温肾壮阳,活血散寒。适用于肾阳虚亏所致的畏寒腰酸,神疲乏力,阳痿早泄等。

          2.制海马散

          原料:海马l对

          制法:将海马炙焦,研末,每日睡前服1.5g。主治阳痿,虚烦不眠,神经衰弱等。

          3.海马切碎与鸡或猪骨同炖。具行气活血,滋补壮阳功效。

          主治:阳痿、不育、虚烦不眠、咳喘、淋巴结结核、胃病、肾炎、腰腿痛、跌打损伤、外伤出血、乳腺炎、腹痛、痞块、难产等症。

        附件列表


        →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,请 编辑词条

        上一篇月见草图片 下一篇地黄花

        声明:中药一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切勿模仿及使用,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,中药一号网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!

        词条信息

        admin
        admin
        超级管理员
       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  

        相关词条